close

內容來自hexun新聞

『逃離』媒體圈

馬雲說,員工離職的原因林林總總,但隻有兩點最真實:一是錢沒給到位,二是心受委屈瞭,歸根結底就是一條——幹得不爽。一些媒體人要逃離“媒體圈”,也不外乎這兩個原因。在這個以夢想築基的行業,夢想正越來越遠,談夢想的人越來越少。一部分優秀記者轉行瞭,創業瞭,即便堅守的,有的人也開始玩微信、微博公眾號瞭。行業低迷下,“人心散瞭,隊伍不好帶瞭”成為眾多媒體不得不面臨的困境。媒體,不管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其實也是一個普通的行業;媒體人,不管是財經記者、娛樂記者、時政記者,還是調查記者,也隻是一個職業身份。媒體人的轉型和媒體格局的重構,是同步進行的,這和很多行業一樣。當危機來臨時,有堅守,也有出走。“死神”來瞭?5月16日,廣州日報社社長湯應武因突發心臟病去世,年僅50歲。更早時候,《南方都市報》時事新聞中心珠海新聞部首席記者過國亮被查出肝癌中晚期,於4月12日不幸逝世,年僅31歲。而近兩個月內,另外幾位媒體人的早逝,更在媒體同行間引起悲鳴。4月28日至5月7日,不到10天的時間裡,連續4位媒體中高層相繼自殺離世。他們的死亡,基本上都是一個病因——抑鬱癥。徐行,這位《都市快報》最年輕的副總編,“自殺前工作壓力巨大,患抑鬱癥,長期失眠”。而警方在湘鄉市電視臺副臺長賀衛星辦公桌上留下的筆記本中則發現這樣的字句:“痛、痛、痛,生活難,工作難。”在自媒體平臺上流傳甚廣的一篇長博文《媒體人的壓力有多大》中,原《中國周刊》總編輯朱學東如此感嘆:“在我看來,沒有一個行業的壓力,有比做有理想有尊嚴的傳統媒體更大的瞭。”現在,朱學東已經從媒體離職。談到離職那一刻的感受時,他形容就像夏天在老傢插完最後一把秧的感覺:“老子再也不幹瞭。”——如西西弗斯扔掉瞭石頭,解放瞭自己。傳統媒體的生存環境從來沒有如此艱難,無論是輿論環境,還是經濟環境,都已經發生深刻變化,媒體受到瞭來自市場及各方的壓力。尤其是以平面媒體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從去年開始經營遭受巨大沖擊。2013年,中國平面媒體的營收整體下滑25%;今年一季度,同比又下滑25%。來自CTR媒信貸彰化二林信貸房貸嘉義東石房貸介智訊的統計數據顯示,第一季度報紙廣告刊例花費與面積分別同比減少16%、23%;雜志廣告第一季度刊例花費和面積分別同比縮減6%、16%。作為中國內地最著名的財經類雜志——《財經》(博客,微博),2013年的營業收入呈前所未有的停滯狀態,而其母公司財訊傳媒,2013年的凈利潤也從上一年的3220萬港元降至1740萬港元,下降46%。進入2014年,報紙停刊的“壞消息”不斷傳來。年初,原解放日報報業集團下屬《新聞晚報》停刊;4月底,《競報》、《天天新報》相繼休刊,這些事件都給業界帶來巨大的震動。事實上,2013年至今,停刊的報紙遠不止這些。再往前溯,2008年到2012年,全國公開發行的報紙種類並沒有太大變化,最少的是2012年,有1918種,最多的是2008年,有1943種,整整4年,隻減少瞭25種。但到2013年,報紙種類就急劇下降到1821種。《中國記者》雜志值班主編、清華大學未來媒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國權認為:“這種大規模的休刊或停刊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直到格局基本穩定。”傳統媒體的困境,既與嚴峻的經濟形勢有關,也與互聯網和新媒體的沖擊脫不瞭幹系。比錢更重要的是精氣神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記者成瞭大傢茶餘飯後調侃的對象。有這麼一個段子,甚是有名——如果你的朋友是記者,請你體諒他,因為他早出晚歸,擔驚受怕,加班不補休。而更多的是調侃記者的收入,說每月拿著8000塊,和一幫一月拿數十萬塊的公司老總們高屋建瓴地談產業規劃,這是財經記者;每月拿著7000塊,流著哈喇子說著年薪百萬以上的人怎麼吃穿玩樂,這是時尚記者;每月拿著6000塊,兩眼放光地寫“中國向何處去”之類的文章,這是時政記者;每月拿著5000塊,全國各地要追查真相,常常被趕出門偶爾被追打,這是記者中的戰鬥機——調查記者。不得不說,10年來,媒體行業的工資幾乎無增長。很多媒體人發現,剛畢業的時候,自己的工資在同學當中很有優越感,但三五年之後,優勢全無。酒店行業創新品牌、喜鵲愉傢創始人張鴻舉也曾是一個媒體人,“當初我是跑口記者,線上的人很熟,經常在一塊吃飯,總不能都讓別人掏錢吧,但自己掏錢又囊中羞澀”。於是,張鴻舉在17年前就毅然跳出瞭媒體圈。記者不光是錢少,比錢少更可怕的是,精氣神沒瞭。過去很多記者為瞭跟一條線索,無論吃多少苦,受多少累,都會想盡辦法,咬定青山不放松。但現如今,有這種精神的記者少瞭。理想正在漸漸褪去,存在感和價值感正在慢慢消散,迷茫和焦慮卻在與日俱增。記者在從業過程中的自豪感漸漸少瞭,新聞的無力感增強瞭。一方面,由於信息傳播、獲取形式的變化,現在一篇報道的傳播效果跟過去相比,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過去記者能與老板們平起平坐,快意人生,但現在卻少有人能做到。與新聞的無力感相對應的是,新聞專業水平的缺失。國外的記者往往胡須花白瞭,還在采訪;而中國的環境下,就跟割韭菜一樣,記者一茬比一茬年輕,缺乏必要的積累和閱歷。老板們20年、30年如一日,專註於商業某個領域,在資本、技術等方面的修為和歷練遠遠超過普通記者,而記者則少有相關積累。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文章大都缺乏“專業水準”,還在糾結於某個老板或公司的創業史,不厭其煩地講著幾十年前的老故事,讀者煩、老板煩,自己也會煩。“原地踏步”的待遇、缺失的新聞理想和較低的新聞水準,成瞭環環相扣的惡性循環——待遇差造成行業門檻低,進而造成媒體業魚龍混雜、人心浮動,新聞理想與水準也就可想而知,而這兩點又會逐漸侵蝕整個行業的聲譽和效益,同時也對從業人員造成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雙重損害。堅守還是離去也有很多人在堅守,或者為瞭理想,或者因為已經習慣,或者因為媒體相對自由的時間。但是,逃離正成為一些人的選擇。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新聞行業好像不太適合“養老”。“你寫稿瞭就有收入,不寫稿瞭就沒有,除非參與經營。”原《華夏時報》記者王新磊說。而如果年紀大瞭,已經熬不瞭夜,寫不動稿瞭,那怎麼辦?而且,在新聞行業,一個剛入行的菜鳥,與幹過5年甚至10年的老手,拿幾乎一樣的薪水,這在大部分行業中也是不可理解的。而更多的人是基於一種夢想。不少主動選擇離開的,都是媒體精英,他們希望通過更大的平臺,去實現自己的抱負。有的人選擇去相熟的企業,有的人則更徹底,直接下海創業。媒體人轉型到企業,最容易也是最多的,是擔任公關。因為企業公關工作很多都是和媒體打交道,記者對媒體的操作流程熟悉,在媒體界也積累瞭眾多的人脈關系,所以工作起來駕輕就熟。這已經是不少媒體人,尤其是財經記者重要的出口。君不見,中國互聯網界的BAT三巨頭——百度、阿裡巴巴集團和騰訊公司的公關部負責人,都是媒體人出身。而在某知名市場化財經報紙內部,也流傳著這樣的“佳話”,講的是有個記者,僅采訪過一次山東某上市公司老板,沒過多久就辭職投其而去,現在已經是公司董秘。這樣的傳奇並不多見,自然成為同行間艷羨的對象。很多轉行者,離開的時候都會說得毅然決然:“終於脫離苦海瞭。”但到底是從一個坑爬上來掉到另一個坑裡,還是從一個坑爬上來走進天堂瞭呢?不一而足。但是不適應和煩惱,總是免不瞭的。媒體從業人員的時間相對自由,紀律性不強,來到一個各方面管理都更苛刻嚴格的單位,肯定會百般不適。更讓轉行的人所不能適應的是,原來可能和企業老板是“哥們兒”,是“兄弟”,但現在則是“老板”與“夥計”的關系,身份、角色的變化,自然伴隨著陣痛。創業的也不在少數。《財經》雜志資深記者趙何娟創立“鈦媒體”,《中國企業傢》李珉創建“虎嗅”,在IT圈很知名;《創業傢》前執行主編申音的NTA創新傳播機構,在京東系列事件策劃中聲名遠揚;羅振宇的《邏輯思維》、方三文的“雪球”、李甬的“猿題庫”、唐巖的“陌陌”、李學凌的“YY”,也在各自領域風光無限。而那些不知名的,正走在創業路上的前媒體人則更多。媒體人,尤其是財經記者,創業有著天然的優勢。他們見多識廣,既有宏觀思維,也有對細節的把握,資源多,人脈廣,再加上現在創業的整體政策環境向好,資本充裕,可能兩三個人開創起來的公司,用上兩三年時間,就真的像站在風口的豬一樣,飛起來瞭。創業成潮媒體人創業,已經像錢塘江大潮一樣,一浪高過一浪。可能相對龐大的媒體從業人員群體基數,創業人員總數並不多,但是卻極有代表性和帶動性。而這又一定程度上,推動著媒體人的創業潮起潮湧。提及創業,很多做生意的朋友都會勸你:創業有風險,辭職需謹慎。但當你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離開去創業的時候,留下就已經是一種煎熬。在一個名為“媒體人轉型探討群”的微信群裡,創業者相對較少,但卻是“嗓門”最大的一個群體。當有人弱弱地問,創業後悔不後悔時,這些前媒體人給出的都是這樣的回答:“出來後悔,不出來更後悔”;“想辭要趁早,30歲還摔得起,40、50歲摔摔就骨折瞭”;“根本不可能後悔,你就是搞砸瞭,也不應該後悔”。當問及創業的感受時,麥草動漫董事長黃濤說:“創業的感覺不用說。不創業,你說再多他也理解不瞭;創業瞭,你不需要說,誰創業誰知道。”面對前媒體人的鼓動,很多媒體人都躍躍欲試。但是創業並不簡單,你得受得瞭煎熬。雖然有人說,享受創業的煎熬真好,但真正處在煎熬中的人,又有幾個能夠承受得瞭?當自己的錢已經花完,投資人還沒有出現,每個月又到發工資,面對員工的眼神時,那種煎熬,非常人可以忍受。很多人看到賊吃肉,卻沒有看到賊挨打。如果要創業,你準備好瞭嗎?“作為記者,寫文章的時候,看不上這個模式,瞧不上那個模式,可以高大上,但要創業時,就要警惕,世界上沒有幾個傻子。”厚樸電子商務總經理高二坡說。當記者的時候,你是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善於比較,可以指點江山;但到你自己開公司,變成執行方時,必須從零開始,以前基於理論的分析都不行。“創業不一樣,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像結婚;當記者就像談戀愛,風花雪月,站著說話不腰疼。”黃濤說,創業應該是實實在在的,站在用戶立場上考慮產品與服務,從賺小錢開始,別一上來就想著所謂的頂層設計,想著上市。隻有活下來,才是硬道理。在活下去的基礎上,還要記住初衷,慢慢積累瞭生存的基礎,再朝著目標走。在創業初期,很多人貪大求全,隻有吃過虧以後才知道,創業公司大都是小公司,堅持從小公司做起,一步一個腳印,並沒有終南捷徑可走。厚樸電子商務在創立之初,攤子就鋪得很大,但在遇到難關後,創始人高二坡果斷砍掉瞭服裝項目和一半的人員,刮骨療毒,終成氣候。“創業,就要把心態放到最低,我們強的地方很多,但創業就是要補短板,隻有這樣才能走得更遠。”他說。(編輯:木之子)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免留車借款/中古車貸利率怎麼算阿?/免留車o苗栗縣貸款十萬m/2014-06-12/165643308.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rrangermiia6v 的頭像
    arrangermiia6v

    網購高手

    arrangermiia6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